巴彦淖尔市:银龄绽放时代芳华 文化沃土焕发北疆活力

  发布于2025-04-10    来源:转载网络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教室,琅琅书声与悠扬琴音交织成最美的时代交响。在巴彦淖尔市老年大学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老有所学、老有所乐的幸福图景,更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银发群体中的生动实践。这座“没有围墙的大学”,坚持“政治建校”的办学理念,用文化滋养心灵,以创新激活潜能,让北疆大地的春天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色彩。

党建引领筑根基,“红色课堂”凝聚银发力量。“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……”在音乐教室,60岁的合唱团团长成莲芳带领学员排练《歌唱祖国》。近年来,巴彦淖尔市老年大学作为“党建引领思想高地、文化传承红色纽带”的重要阵地,始终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,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教学全过程,利用线上微信公众号、“银龄”广播站、每日一“习”话及“课前三分钟”等,创新构建“思政+专业”融合教育体系,开发“行走的党课”系列实践课程。 

非遗活动传薪火,“文化基因”赋能北疆振兴。“总书记说要把传统文化精髓传承下去,我们用剪纸记录党史、展现成就,特别有意义!”学员郭春梅正在认真创作“党的二十大精神谱新篇”主题剪纸作品。剪纸又称刻纸,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,在民俗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。作为河套剪纸爱好者,市老年大学刘敬忠老师创新推出“非遗微课堂”,通过“线上直播+线下体验”模式,已培养国画、剪纸学员1000余人。学校还深度挖掘“河套文化”“传统乐器”等北疆文化瑰宝。开设蒙古语言文字、陶布秀尔等民族特色课程,推进“中华民族一家亲,同心共筑中国梦”的分众化、互动式、精准性教育。充分发挥教室、走廊等场所的润育功能,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,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。


数智赋能拓新境,“智慧校园”激发银发潜能。“同学们看这里,用这个APP就能预约课程,还能参加VR书法课……”智能手机应用课上,学员们熟练操作手机软件,探索远程课程、网购生活用品、线上预订车票、查询旅游攻略。市老年大学以“智慧校园”建设为抓手,通过开设智能手机应用、旅游攻略等数字课堂,帮助老年学员跨越“数字鸿沟”,实现“线下实体课堂+线上虚拟空间+移动端碎片学习”立体化教学模式。一位72岁的学员感慨:“以前买票得跑车站,现在动动手指就搞定!”学校还组建“银发互助小组”,鼓励学员互帮互学,让科技赋能晚年生活。

桑榆未晚映朝霞,“银发先锋”书写时代答卷。在巴彦淖尔市,有一支特殊的“银发先锋”志愿团队——市老年大学的学员们以“退休不褪色”的热情,用实际行动感党恩、听党话、跟党走。他们深入养老院开展志愿服务,用文艺演出传递温暖,以赤诚初心书写新时代的“夕阳红”答卷。他们利用雷锋日、重阳节等时间节点,为养老院打扫房间、修剪花草,与孤寡老人唠家常、送手工编织的围巾,用点滴关怀传递党的温暖。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团队,以“桑榆未晚”的担当诠释了“老有所为”的深刻内涵。


如今的巴彦淖尔市老年大学,已从单一的活动机构转型为集“教育、文化、活动、服务”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。学校开设专业47个,班级(艺术团)122个,在校学员2700余人次,先后获得全国、自治区和市级各类奖项240多项,荣获“全国敬老文明号”“全国示范老年大学”等称号。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,无数“银龄追梦人”正用智慧和热情,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“芳华答卷”。



The End

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全国老年健康教育服务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,请联系caua@lnjk.org.cn

来源: 离退休人员办公室发布时间: 2025-04-234月18日上午,云南省民政厅举行银龄志愿服务队成立暨启动仪式,…
了解详情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14:49  文章来源:贵州日报天眼新闻 “退休前我就喜欢唱歌,今天我们社区开了专门面…
了解详情
发布时间:2025-04-18 08:49  文章来源:动静新闻  为切实加强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工作,全面提升场所内工作…
了解详情

微信扫码联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