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中国社会报
发布时间:2025-04-11
当前,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,养老服务供不应求。与此同时,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也使家庭对托育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。嵌入社区的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成为实现老有所养、幼有所育的现实选择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提出,“以‘一老一小’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”。2020年12月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《关于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》提出,“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社区养老和托育服务网络”。
各地在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发展养老托育一体化推进的政策过程中,积极开展实践探索,如江苏、北京、重庆等地采取多种实践形式,取得一定成效,但也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。主要有三个方面:
一是相关部门协调机制不健全,导致政策的统筹与衔接不畅。养老和托育服务由不同的政府部门进行规划和管理,缺乏相应的协同机制。由于养老与托育业务分属民政、卫健、教育等不同行政部门,行业准入标准和服务规范存在显著差异,形成部门间“职能壁垒”。例如,老年人和儿童照护的行业许可要求不同,且不同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。
二是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,使得推进老幼共托优势不明显。现有的养老托育一体化机构缺乏既熟悉老年人和儿童生理心理特征,又能精准把握两者需求,并具备跨群体服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实践中,养老托育一体化机构在人员配置上有两套不同的管理人员,分别负责老年人和幼儿的照料护理,对老年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缺乏科学设计和有效引导,互动内容单调且缺乏吸引力,制约了“老幼共托”服务模式的整体效能提升。
三是社会对“老幼共托”接受度不高,存在引发代际矛盾的风险。一方面,老年人与幼儿在生理和免疫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共托环境中容易引发健康与安全风险,这使得部分幼儿家长质疑该模式的安全性;另一方面,老社区存在活动空间不足的问题,导致其内部公共空间无法满足老年人和幼儿的日常生活需求,且在公共空间的使用过程中会不断出现“代际冲突”的现象。
养老托育服务供给质量是家庭成员的关注焦点。为此,进一步推动养老托育服务与人口变化有效衔接,既要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、医疗保健和精神慰藉的需求,又要满足幼儿家长科学照顾、安全健康和情感呵护的需求,从而建设全龄友好型社会。
坚持高起点规划,确保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有章可循。加强老年人口和幼儿人口基数摸底,结合人口变动态势,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养老托育服务政策文件,促进养老托育工作有序开展。细化养老托育服务执行标准,结合当地老年人和幼儿家庭经济、健康等状况,统筹现有场地和设备资源,提供相应的食宿、护理和运营补助,保障养老托育服务的可持续发展。鉴于养老托育服务涉及民政、教育、卫生、财政等多个部门,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,统一规划与监管。同时,瞄准养老托育服务长效运转的机制优化和创新,推动养老托育服务规范化、创新化、专业化、品质化发展。同时,建立养老托育服务专项资金并细化资金监管措施,提高养老托育服务资金使用效率。
坚持高质量培养,打造“双龄供养”高素质技能人才。从事养老托育服务专业人员的培养要在“规模”和“质量”上双重发力。当前,我国养老和托育行业的薪资水平较低,且职业上升通道较窄,难以吸引优秀专业人才。特别是“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”专业直到2021年才新增至《职业教育专业目录》,这表明托育服务专业人才在托育行业较为紧缺。为此,应鼓励职业院校加大开设养老托育服务专业力度,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医疗护理、儿童教育、幼儿保健等多方面内容,以满足养老托育服务的多元化需求。同时,设立专业培训认证机制,针对已从事养老服务或托育服务的专业人员,可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,帮助他们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,从而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。这种培训模式应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,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。此外,还可以开发老年人才资源,为低龄健康且从事过相关专业的老年人提供多样化、个性化就业岗位,这既能推进积极老龄化,又能促进代际融合。
坚持高标准运行,实现公众对养老托育服务的“欣然接受”。要创新传播形式,依托公益广告的覆盖广度、专题纪录片的深度叙事以及社区讲座的互动优势,系统化传播“代际融合服务”的社会价值。特别是,通过分享成功范例,直观呈现养老托育服务实践的积极影响,增强社会认同。打造体验场景,定期举办“双龄开放日”,设置代际协作游戏、健康膳食共创等沉浸式体验环节,促进老年人认知康复训练,培养儿童劳动意识,通过一系列活动加深家庭成员对老幼共托的理解与信任。完善参与机制,构建“志愿者培养体系”,包括开展急救护理等通识培训;设立老年心理辅导、儿童行为引导等认证课程;培养项目策划人才等。同时,配套“时间银行+服务积分”双重激励,积分可兑换健康体检、托育课时等资源,形成可持续的志愿服务生态,从而激发共建活力。
我国人口发展正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深度交织的结构性挑战,2024年人口数据显示,总人口持续负增长与出生率微弱反弹并存,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的紧迫性凸显。为此,应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,统筹现有资源,完善养老托育服务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,加强宣传和社区协作,从而推动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。